32歲的李女士摸著肚子上的剖宮產瘢痕,有些猶豫地問道:“護士,你看我這剖宮產的疤痕,又紅又粗的,像條蚯蚓一樣爬在小肚子上,太難看了,能變淺嗎能修復嗎?”她摸著那道十幾厘米長的瘢痕,眼神里滿是無奈——這是她成為媽媽的“勛章”,卻也成了她心里的“小疙瘩”。
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美容科主任王煒:“術后瘢痕本是身體修復的“自然產物”,卻因發紅、凸起、瘙癢甚至攣縮,給身體、生活帶來困擾。
瘢痕為什么會“不聽話”?
人體受傷后(比如手術、外傷),皮膚會啟動修復程序:前3天是“炎癥期”(傷口紅腫),3天到2周是“增生期”(膠原開始堆積),2周到6個月進入“重塑期”(膠原慢慢排列整齊)。如果修復過程“失控”(比如感染、張力過大、體質敏感),膠原就會過度增生,形成增生性瘢痕(發紅、凸起、硬邦邦)或瘢痕疙瘩(超出原傷口范圍,像“小肉瘤”);若膠原不足,則可能形成凹陷性瘢痕(皮膚凹下去一塊)。
李女士的瘢痕屬于典型的“增生性瘢痕”——術后3個月,瘢痕仍發紅、輕微隆起,偶爾發癢,這正是膠原“過度工作”的表現。
讓瘢痕“軟下來、平下去”
發現瘢痕“不聽話”,別慌!目前有多種方法能干預,關鍵是“早發現、早處理”。
01 藥物治療:早期干預的“主力軍”
術后1-2周(拆線后2-3天),就可以開始用硅酮類藥物(如硅酮凝膠、硅酮貼)。它們像一層“隱形保護膜”,能減少瘢痕水分流失,抑制膠原過度增生。李女士術后1個月開始每天涂抹硅酮凝膠,配合貼硅酮貼(白天貼6小時,晚上貼8小時),2個月后瘢痕明顯變軟、顏色變淡。
小提醒:硅酮類藥物需堅持使用3-6個月,效果才穩定!
02 光電治療:讓瘢痕“改頭換面”
如果瘢痕已增生(發紅、凸起),可以考慮激光治療(如染料激光、點陣激光)。染料激光能精準“狙擊”瘢痕里的紅血絲,淡化紅色;點陣激光則通過“微損傷”刺激膠原重塑,讓凸起的瘢痕慢慢“長平”。李女士術后4個月時,我們為她安排了3次染料激光(間隔1個月),現在瘢痕顏色已接近正常皮膚,摸起來也不那么硬了。
03 注射與手術:嚴重瘢痕的“終極方案”
對頑固的瘢痕疙瘩或攣縮性瘢痕(影響關節活動),可局部注射激素(如曲安奈德),抑制炎癥和膠原增生;若瘢痕嚴重影響功能或外觀,還能通過手術切除+減張縫合(術后配合放療或激光),降低復發風險。
“養”出平滑瘢痕的關鍵
治療很重要,但日常護理更能決定瘢痕的“最終模樣”。李女士的“祛疤成功”,離不開這4個細節:
01 傷口期:“溫柔”是第一原則
術后1-2周(拆線前),保持傷口清潔干燥,避免摩擦、牽拉(比如剖宮產媽媽少彎腰抱娃,甲狀腺術后少仰頭)。如果傷口滲液、紅腫、疼痛,及時找醫生——感染是瘢痕增生的“加速器”!
02 增生期:“控炎+減壓”雙管齊下
術后1-6個月(瘢痕增生期),重點是“控炎”和“減壓”:防曬!
紫外線會刺激瘢痕中的黑色素,讓它更紅、更黑。建議穿寬松衣物遮蓋,或涂抹物理防曬霜(SPF30+,PA+++)。
避免刺激:不抓撓、不搓澡、不用過熱的水燙洗(李女士曾因瘢痕發癢用力抓,結果瘢痕更厚了)。
壓力治療:對四肢、腹部等部位的瘢痕,可穿彈力套/戴腹帶(壓力保持20-30mmHg),像“小夾板”一樣壓平瘢痕(李女士每天戴腹帶12小時,瘢痕凸起明顯減輕)。
03 飲食:“忌嘴”不是迷信
辛辣刺激食物(辣椒、酒精)會擴張血管,加重瘢痕充血;高糖飲食(奶茶、蛋糕)會促進炎癥。李女士術后3個月嚴格控制辛辣和高糖食物,瘢痕發癢的頻率明顯減少。
誤區 :吃醬油會讓瘢痕變黑?
不!瘢痕顏色與黑色素有關,和醬油無關,但高鹽飲食可能加重腫脹,建議少吃。
瘢痕不是“終身烙印”,科學治療+耐心護理,完全能讓它“溫柔退場”。李女士在復診時,開心地說:“太好了,我現在肚子上的瘢痕幾乎看不出來了!“
如果您或家人也被術后瘢痕困擾,別猶豫!術后1個月是干預黃金期。盡早到醫院科學評估,讓專業醫生為您定制方案。畢竟,每道瘢痕都是“生命的印記”,我們要做的,是讓它不再成為“遺憾”!
(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責編:高心怡 審核:蜀秦 簽發:呂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