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咸陽》訊:今年以來,永壽縣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主線,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深入開展“項目建設推進年、鄉村振興提質年、城市建設攻堅年”活動,突出經濟發展、風險防范、污染防治、民生保障等重點工作,強化舉措、壓實責任、篤行實干、主動作為,縣域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態勢。
項目建設如火如荼。聚力“項目建設推進年”活動,嚴格落實縣級領導包抓重點項目制度和雙周推進會制度,推行一線工作法,及時協調解決困難和問題。探索建立了“問題收集、協調交辦、跟蹤落實”閉環管理模式,實行“月開工、季觀摩”,全力推進項目建設。目前,該縣121個重點項目已全部復工開工,完成投資65.72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的92.65%;18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9.4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的101.81%。在全省高質量項目建設成效評價中,該縣一季度位列全省第25名,二季度排名全市第一。同時,制定出臺工業穩增長“8條”措施及穩住經濟大盤23條政策措施,深入開展“槐鄉黨員干部紓困幫扶暖企”活動,縣級領導帶頭包聯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選派64名黨員干部聯系包抓68戶重點企業,選派16名黨員干部擔任重點項目聯絡員,開展“一企一策”精準幫扶,先后為麥克斯、華浩軒、秦航機械、蜀羊防水、榮信機械等8戶企業爭取到工業轉型升級、外貿經濟發展及專項技術改造等資金1000余萬元,解決了企業實際困難和問題。
鄉村振興號角嘹亮。聚力“鄉村振興提質年”活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落實鄉村建設重點任務。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構建以“果藥糧、黑白黃”等優勢主導產業為引領,蘆筍、蜂蜜、中藥材等區域特色產業為補充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累計建成設施大棚841座、規模化豬舍569棟、大型繁育基地5個,種植蘆筍4350畝、中藥材3.5萬畝,養殖蜜蜂1.6萬箱。采取“企業+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將7600多戶群眾鑲嵌在產業鏈上。按照“規劃引領、產業支撐、文化鑄魂、制度保障”思路,縣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支持鄉村振興示范創建工作,打造了3個示范鎮7個示范村,累計投入各類資金5000余萬元。目前,“百草寨里”“靈動坡龍頭”“紅色煙莊”“電商耿家”“生態裕豐”等一批鄉村振興示范村各具特色、亮點紛呈。
城市建設煥發新顏。圍繞打造宜居宜業精致縣城目標,深入開展城市建設攻堅年活動,提升城市品位、扮靚城市顏值。實施雨污分流、路燈提升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等18個項目,西蘭大街示范街區提升工程初見成效。建成集“夜景、夜食、夜購”于一體的夜間經濟示范區,實現就業創業500人,帶動就業1100人。扎實開展“環境大整治、管理大提升、形象大改善”攻堅行動,下大力氣整治占道經營、交通擁堵、環境整治等城市頑疾,鞏固“創衛”成果,縣城面貌煥然一新。截止目前,共清理占道經營300余起,落實“門前四包”責任766 戶,清理空中廢棄通訊線纜20余處,規范施工圍擋約4千米,清理城區垃圾死角380處,修補路面坑槽310平米,更換井壁井蓋62個,維修公廁10個,維修完善健身廣場5個。
同時,該縣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大力實施“十大惠民工程”,常態化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持續破解群眾關注的難點、痛點、熱點、堵點問題,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對全縣183處農村人飲工程進行全面摸底排查,解決農村飲水安全隱患36處,累計搶修萬壽路、榮發小區等供水管網破損17次,協調處理農村安全飲水投訴24批次,全力以赴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堅持“應保盡保、應救盡救”以及“先行救助”原則,減少審批環節,社會救助服務效率和救助時效明顯提高。1—11月,全縣農村低保3399戶9365人,累計發放4383.627萬元;落實漸退幫扶政策30戶109人,救助困難群眾412戶1534人,發放救助金121.02萬元;公益福彩項目資助2022年大學新生30人,資助金額14萬元。
(通訊員 趙曉雷 翟武鵬 劉宇)
(責任編輯:張優美 審核簽發:妙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