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咸陽》訊:又是一年杏黃時,碩果壓枝正飄香。5月下旬,走進三原縣嵯峨鎮洪水村,到處彌漫著濃濃的果香,道路兩旁金燦燦的紅黃杏掛滿枝頭,色澤誘人,讓人口舌生津。
“我家種了7畝杏樹,共有178棵,多數已掛果,自從咸陽市市場監管局駐村干部來村里幫扶產業,客商直接駐村收購,今年鮮果批發3元一斤,光是早熟杏一項預計就能收入一萬元左右,若再等一兩年,果樹全部掛果,收入還要增加。”老支書巨文禮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三原縣洪水村屬山區旱塬地帶,由于地理條件獨特,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從2002年開始從涇陽縣太平鎮逐步引進 “518”早熟杏,該品種個大肉厚、色澤鮮艷、酸甜適口、芳香濃郁,遠近聞名。
近年來,咸陽市市場監管局駐村工作隊立足實際,緊緊圍繞壯大農業產業發展戰略,充分挖掘“518”早熟杏特色優勢,以規模促增收。目前,洪水村已引進“518”早熟杏和曹杏、梅杏等多個品種,實現了早晚熟品種合理搭配,延長了采摘時間,減輕了采摘勞動強度。通過多年不懈努力,洪水村溝坡臺塬,杏樹蔚然成林,對生態環境也起到了良好的涵養保護作用,出現了“十里鄉村一片紅”的勝景。
為解決灌溉問題,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委會班子的帶領下,洪水村在淳化縣與三原縣的交界處,鑿土鉆井,將6公里自來水管道鋪設到田間地頭,確保了果樹能夠得到及時澆灌。
“要想結出大果子,農業技術是關鍵”。咸陽市市場監管局駐村工作隊和洪水村兩委會班子深知科學種植的重要性,每年邀請三原縣農技人員對杏樹進行修剪和科學化管理指導,同步開展栽植、嫁接和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培訓,通過一批批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委會班子的不懈努力,農民果園管理水平逐年提高,目前已能自行修剪、嫁接和病蟲害防治,杏的產量、品質和口感大幅提升。
目前,洪水村種植杏樹約350余畝,種植戶100余戶,杏樹已基本掛果,今年預計產量將達20萬斤,收入60萬元左右;種植花椒2400畝,核桃100余畝,櫻桃20余畝,預計收入120余萬元。
“這幾年洪水村的‘518’早熟杏和曹杏、梅杏名聲響了,村子已有多名經紀人,每到收獲時節,河南、寧夏、陜北等地的客商就駐村設點收購,不愁銷路。”洪水村黨支部書記惠太安介紹說。
“下一步,我們駐村工作隊將立足當地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充分挖掘本地花椒、櫻桃等系列農產品,并以此構筑洪水村脫貧攻堅和富民產業發展的創新載體和生長點,樹立洪水村經濟林果品牌,讓洪水村經濟林果成為群眾致富增收的支柱產業。”咸陽市市場監管局駐村第一書記楊永強信心滿滿地說。
(《看咸陽》通訊員 喬義平)
(責任編輯:黃莎 審核簽發: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