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以來,咸陽市自覺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緊迫的底線任務,全市動員、全民出擊、全面推進、全力保障,舉全市之力向貧困發起“總攻”,闖出了一條貫徹上級部署、富有咸陽特色的“六四四”脫貧攻堅新路子。
碧水藍天新咸陽
“今年,我要擴大養殖規模,帶動大家和我一起搞養殖,一起脫貧致富。”三原縣陂西村村民常中富講起自己的脫貧故事,臉上寫滿了幸福與滿足。“看到他通過養殖山羊實現了脫貧,我們也感到特別欣慰。”幫扶干部高創說。
如今行走在咸陽,看不完田園美景,品不盡瓜果甜香,住不夠農家民宿,聽不厭史詩秦腔,數千年風云傳承精神,新時代氣魄譜寫華章,處處可見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拔窮根,時時可聞鄉村振興高歌猛進唱輝煌。截至2019年底,咸陽全市13.34萬戶46.72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脫貧12.23萬戶44.77萬人,77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4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底的10.53%降至0.63%。
近年來,咸陽全市上下創新思維、砥礪奮進,探索形成的“四有四連興產業、四增四創促就業、四通四建夯基礎、四扶四送添活力、四幫四促聚合力、四抓四查強保障”脫貧攻堅“六四四”方法路徑,體現著“馬上就辦”促脫貧的效率作風,彰顯著“辦就辦好”保脫貧的責任擔當,凸顯著“集聚眾智”抓脫貧的強大合力,有效解決了全市脫貧攻堅中的諸多困難和問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有四連”興產業,拓寬脫貧增收新渠道
涇陽縣船頭村貧困戶賈文革2016年進駐雅泰奶山羊養殖基地時有奶羊19只,奶羊資產約3.5萬元,經營一年后,便已發展到30只奶山羊,純收入2萬元左右,奶羊資產增加到5.5萬元左右,實際收入接近4萬元,不但擺脫貧困,更有了長遠穩定的收入來源。
產業興旺是實現穩定脫貧和長久致富的保證,咸陽市按照“縣有主導產業、鎮有產業基地、村有合作組織、戶有脫貧項目,產業鏈接、基地連戶、股份連心、責任連體”的“四有四連”實施路徑,把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首位,圍繞產業興旺下功夫,精準施策,對標落實,夯實脫貧致富產業基礎,帶動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各方面的發展,為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馬欄紅蘋果基地。
咸陽市培育縣域優勢主導產業,搶抓陜西省實施“三個千億級”全產業鏈項目機遇,因地制宜,錯位發展,各縣市均形成2—3個主導產業;打破鎮域、縣域界限,建設集中連片產業基地,規劃建設5000—10000畝規模產業扶貧基地,建成現代農業園區270個、千畝以上連片種植基地36個、規模化養殖基地(場)1200多個;采取村企聯建、村村聯合、基地連村等方式,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集體經濟組織及合作社、互助資金組織935個,1885個村成立集體經濟組織,773個貧困村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全覆蓋;落實產業到戶扶持措施,推廣“一長一短、一大一小”“四個一”產業扶貧模式,全市建檔立卡產業脫貧戶基本實現中長期產業全覆蓋;建立益貧帶貧聯接機制,探索出了一大批園區引領型、企業帶動型、基地示范型、股份合作型的益貧帶貧新模式新亮點。
“四增四創”促就業,鋪設增收致富新路子
陜西浩澤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資200余萬元,在乾縣陽裕鎮太平村建設村鎮工廠,首批就直接吸納28名貧困群眾就近就地變身企業產業工人。乾縣太平村浩澤工廠務工者李美玲深有感慨:“從這個車間建好以后,我就一直在這里干活,離家近又方便,家里的啥事都不耽誤。”
就業是民生之本,更是穩定脫貧的關鍵所在,咸陽市按照“轉移就業增崗、公益崗位增崗、扶貧基地增崗、社區工廠增崗,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創業信貸、創業幫扶”的“四增四創”模式,以提升貧困人口就業創業能力、幫助貧困戶實現穩定就業為重點,不斷開辟新的就業途徑,讓困難群眾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確保“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社區扶貧工廠。
同時咸陽市采取定向招聘、校企對接、異地勞務協作等方式,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累計轉移適齡貧困勞動力就業16.67萬人,人均年收入超過4萬元;按照“就近上崗、一戶一人”的原則,進行兜底安置,全市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13699人,做到安置一個人,解放一群人,致富一家人;鼓勵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園區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納貧入社、就業帶動、股份合作、結對幫扶等方式,把貧困群眾嵌入產業化鏈條;利用鄉鎮和村集體閑置土地、房屋,創辦不同形式的扶貧車間和社區工廠76家,吸納3453名貧困勞動力就業;積極落實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創業信貸、創業幫扶等就業扶持政策,全力促進貧困群眾創業增收,扶持創業1058人,累計發放小額扶貧貸款8.49多億元,受益貧困戶達2萬多戶。
“四通四建”夯基礎,共建宜居宜業新家園
“以前舍不得拆老房子,覺得可惜。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需要干凈、漂亮的居住環境,不拆就落伍了。”三原縣張家坳村貧困戶郭有才說,2018年,他從危房搬進新居,住上安全房,圓了安居夢。
三原縣新興鎮貧困戶郭有才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房。
咸陽市按照“通路、通水、通電、通訊,建好‘兩房’、衛生室、幸福院、文化活動中心”的“四通四建”方法舉措,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農業調結構、農村促經濟、農民穩增收的“基礎工程”,夯實脫貧基礎,共建宜居宜業新家園,確保在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留下人、引來人、豐富人”。
淳化縣十里塬移民搬遷社區。
咸陽市按照國道、省道、縣道、鄉道、村道“五道并進”思路,打通“便民路”,實現村村通瀝青(水泥)路目標,形成了以農村公路為分支,多方輻射、相互貫通、高速便捷的“扇形”區域性公路交通網絡;按照“生活用水安全化、生產用水集約化、生態用水循環化、發展用水長遠化”的思路,引來“潤民水”,治理水土流失、做好節水灌溉,農村自來水普及率100%,飲水安全全部達標;按照“供電服務全覆蓋、供電能力大提升、中心村電網改造全面升級、貧困村全部實現通動力電”的思路,點亮“光明燈”,貧困村電力入戶率100%;完成農村信息化建設,聯通“信息網”,行政村光纖覆蓋率100%、4G覆蓋率100%;全力抓好配套建設,構建“幸福家”,完成易地移民搬遷5141戶17855人、危房改造4775戶,建成貧困村標準化衛生室123所、農村互助幸福院1064個,貧困村文化活動中心覆蓋面100%。
“四扶四送”添活力,激發自主脫貧新動能
“我是依靠黨和政府的幫助、群眾的信任才能有今天的脫貧致富,我希望能多貢獻一點力量,帶動更多人一起往前走。”永壽縣五星村貧困戶胡根選通過發展養殖實現脫貧后,多次請求協調土地和資金,提出讓群眾的扶貧資金入股,大家共同發展致富。有關部門經過充分考察研究,為其協調籌措產業發展資金80萬元,建設了可存欄600只的羊舍2棟,成立了養殖合作社。
貧困群眾是實現脫貧的主體力量,必須持續激發其內生動力,咸陽市深入開展以“扶心、扶志、扶智、扶技,送政策、送技術、送溫暖、送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四扶四送”活動,以激發貧困群眾主體意識和角色意識為抓手,用尊重催生內生動力,用信任促進創新創造,用科教優化從業結構,不斷增強其致富奔小康的責任感和認同感,實現貧困群眾由“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的轉變。
咸陽市“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表彰暨文藝演出。
咸陽市通過開展多種形式文化宣講活動,把黨的聲音傳遞到基層,使貧困群眾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惠農政策的溫暖;全面推廣落實“扶志六法”“一約四會”“一評三治”等扶志新舉措,鼓勵和引導貧困群眾自強自立,涌現出殘疾創業能人李芳龍和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得主、無臂脫貧能人劉斌等先進典型;創新建立教育扶貧“三卡三臺賬”制度,實現貧困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補助政策全覆蓋;學習借鑒貴州經驗,系統整合各方面培訓資源,針對性開展訂單式、委托式技能培訓,全市完成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7.29萬人次;以開展“送政策、送技術、送溫暖、送服務”活動為載體,讓貧困群眾享受更多改革發展紅利。
“四幫四促”聚合力,構建脫貧幫扶新格局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舉全社會之合力,共同扛起脫貧攻堅的歷史使命。咸陽市堅持政府主導,健全動員機制,扎實推進“定點幫扶、對口幫扶、結對幫扶、社會幫扶,促奉獻、促支持、促合作、促共建”的“四幫四促”方法舉措,堅持項目支撐、分類指導,形成了最大價值和效益,努力構建各方出力、齊心用力的大扶貧格局。
咸陽市充分發揮中國銀行、國家交通運輸部定點幫扶作用,中國銀行向“北四縣”累計投入超過3億元,實施扶貧項目400多個,惠及貧困群眾達10萬余人;國家交通運輸部投入5.35億元實施了一大批道路暢通工程。建立咸泰扶貧協作常態化聯系機制,舉辦勞務協作專場招聘會,確定各類產業和民生項目超過200個,總投資超過2億元,惠及貧困人口超過10萬人。實施結對幫扶,469家非公企業累計投資5.38億元,覆蓋全市653個行政村,幫扶貧困人數75804人;國企合力團13家企業在北四縣確定產業項目11個、投資總額5.64億元。全市200余家社會組織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5億元,實施脫貧項目300多個,惠及貧困群眾2萬多人次;市慈善扶貧協會建成黑小麥種植加工基地等扶貧項目16個,帶動1000多戶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市慈善扶貧協會聯合中國銀行通過舉辦定點扶貧愛心活動,募集善款3232萬元,用于“北四縣”扶貧事業;聯合中銀香港5家愛心企業設立2000萬港元的“北四縣”獎教助學基金;中國銀行聯手“北四縣”推出“公益中行”APP精準扶貧平臺,簽約貧困戶超過4萬戶,愛心消費累計金額達2.8億元,帶動5萬多戶貧困群眾受益。
“四抓四查”做保障,建立責任落實新體系
脫貧攻堅,貴在落實。咸陽市建立健全了“抓隊伍、抓制度、抓管理、抓考核,檢查、巡查、暗查、自查”的“四抓四查”責任落實體系,抓住重點部位,聚焦薄弱環節,以精準細致的工作措施、主動作為的工作態度落實脫貧工作,持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保障。其中旬邑縣探索提出并推行脫貧攻堅的“報賬制工作法”,推動脫貧攻堅工作邁上了再鞏固、再深化、再拓展、再提升的新階段。
咸陽市狠抓隊伍建設,強化組織保障,建立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把落實能上能下、容錯糾錯、鼓勵激勵“三項機制”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全面推行扶貧政策精準告知、協辦幫辦、全權代辦、上門服務、集中辦理、監督核查6項服務制度,層層壓實職責,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高標準開發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抓管理增強績效保障,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信息數據一體化機制,該市精準扶貧大數據服務平臺及智慧扶貧案例被中央網信辦、國家發改委、國家工信部聯合授予“2018數字中國示范案例”;堅持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結合,以考核傳導壓力、激發動力,將脫貧攻堅任務盯牢夯實,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考核落實體系;建立健全“檢查、巡查、暗查、自查”常態化督查機制,組建督查、紀檢、媒體3支隊伍,成立11個督查巡查組,綜合運用明查、暗訪等形式,將檢查反饋問題、隱性存在問題、潛在苗頭問題等消除在基層鎮村,解決在萌芽狀態,確保脫貧攻堅工作務實、過程扎實、結果真實。
如今,咸陽懷著一往無前的信心和勇氣,全力以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切實鞏固脫貧成果,持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繼往開來,譜寫咸陽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來源:學習強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