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寶平是位帶著眼鏡書生氣十足的年輕人,8年前大學畢業的他,懷揣夢想回鄉創業,立志用知識改變家鄉貧困落后面貌。如今,他已經擔任丁家鎮張代河村的黨支部書記3年了。他帶領鄉親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用一支五彩畫筆勾勒出了美麗幸福的山村畫卷!
張代河村地處水源充沛的河灘地帶,最適合發展大棚蔬菜。剛回鄉時,全村有近一百個大棚,群眾都不敢多種。于是,他利用在山東壽光所學的先進農業技術,帶頭申請承包種植了47個大棚。天有不測風云,卻不曾想那年夏天遭遇特大暴雨,損壞了12個大棚。當時,他的父母每天是以淚洗面。他說:“像這么大的暴雨又不是天天有,我們現在還能種秋茬西紅柿”。天道酬勤,沒想到的是,那年秋茬西紅柿竟賣了11萬元。
在自己先富起來的同時,他沒有忘記自己家鄉還有54戶174位父老鄉親掙扎在貧困線上。為了讓鄉親們有更多的機會脫貧致富,他又主動讓出了20多個大棚給其他群眾種植,而他利用自己在外所學所見的一些先進經驗給他們做技術指導,同時定期邀請縣農牧局技術骨干、村民大棚種植能手給全村種植戶講解大棚種植知識和先進理念,讓他們更加科學高效地種植農作物,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
鄉親們推選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后,他重點從村“三委”班子、駐村幫扶隊伍建設抓起,從強化村級班子的執政能力入手,不斷提升為民辦事能力,為推進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有力促進“三委”班子轉變服務能力。
為了實現全面小康的夢想,他帶領村上組建了以包村干部、駐村干部、村委會班子成員為主體的工作隊,分別按照“單位到村、干部到戶、責任到人、措施到位”的要求。幫扶人多次對幫扶戶進行走訪,并建好走訪檔案。算好時間帳、經濟帳,“一戶一策”找準脫貧致富的路徑,制定年度目標、階段計劃和幫扶措施。對因病、因學、因災致貧的重點貧困戶,開展一對一、點對點的結對幫扶。在廣泛調研過程中,重點了解該村基本情況、產業發展現狀、基礎設施建設、農戶致貧原因和期盼解決問題,為精準幫扶想法子、找路子,出點子。
他引導黨員致富帶頭人通過領辦、創辦產業基地和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發展。2017年建設日光溫室大棚10棟,拱棚40座,讓49戶建檔建檔立卡戶進行入股分紅。張代河瓜果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以來,帶動13戶貧困戶發展農業產業,每戶年增收均在5000元以上。同時,他還和永德宏、全都超市簽訂了“農超對接”協議,徹底解決了村里蔬菜銷售的路子難問題,打開了銷售市場。看到這樣好的經濟效益,村民們你爭我搶的要種植大棚蔬菜。
水、電、路、房、訊、環境整治等基礎條件簡陋是制約張代河村整體發展的最大瓶頸,也是實現整村脫貧的最大短板。張寶平把水、電、路、房、訊、環境整治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工作和幫扶的重點,加強與鎮主要領導、幫扶部門的溝通協調,爭取到位各類項目資金,有效破解了群眾生產生活難題。近年來,村上建設村幸福院1處,解決了本村17戶26人的住房問題,其中貧困戶7戶12人。整修全村舊大棚45座,硬化水泥道路3.2公里,方便200多人生產生活。
為了群眾夜間出行,村莊亮化,為村安裝維修路燈132盞。為了拉長本村產業鏈,2018年初申請建設氣調庫300㎡,當年建成即投入使用。為了美化村莊環境,打造文化墻120米,建設了水文化廣場、小花園,在1800米的村級主干道路兩側種植花卉、三葉草,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在張代河村逐步實現,讓父老鄉親們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幸福生活!
(《看咸陽》通訊員 白曙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