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王村,曾經的貧困村,如今已然蛻變成省級美麗鄉村,這其中不乏有扶貧干部的身影,更離不開群眾的共同努力。貧窮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貧窮,喪失了奮起直追的精氣神,要實現真正的脫貧,必須解決好精神問題,才能徹底擺脫“越窮越要,越要越懶,越懶越窮”的惡性循環。治貧先治愚,治窮先治心,花王村的貧困群眾同幫扶干部攜手并肩,直面貧窮,勇于抗爭,堅定不移地走在脫貧致富的大道上。
政策解讀,播種希望
生活在前進,它之所以前進,是因為有希望在,希望里蘊藏著極大的力量,它似陽光,會驅散迷霧,照亮前進的道路。進村入戶,政策解讀,就是讓貧困群眾感受國家和政府的關心,播種內心脫貧的希望。貧困戶楊建祥家中因病致貧,本人長期慢病,兒子有殘疾,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務農。最初幾次去他家中與其溝通,甚是冷漠,并不愿意多吐露家里的事情,后來才得知是因為他內心深處并不相信扶貧干部,而后多次入戶采用拉家常的方式盡可能用親切的話語給他們普及國家幫扶政策,幫助他孫子落實教育幫扶貧困補助資金,落實醫院看病金額報銷,并幫助他們落實低保、糧補、殘補和養老等相關補貼,在這過程中拉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讓他們感受到這個社會的溫暖,看到脫貧的希望。
扶志講堂,治愚治心
扶志以自立,扶智以自強,要激發脫貧內生動力,首先要從思想上扶志,扶起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引導困難群眾大力弘揚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精神,樹立戰勝困難的斗志,用自己的雙手摘掉貧困帽。在花王村委會開展扶志扶智小講堂時,給貧困戶分享過一個黑龍江省的貧困戶在經歷家里有親人得大病,養羊遇到困難,種植產業賠本等一番困境卻依舊百折不撓,最終通過自身努力并結合政府的幫助成為村里脫貧致富帶頭人的故事,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只要腦袋靈活又肯干,有強烈的致富意愿,政府就會給予大力支持,幫助貧困戶及時“止血”,不讓貧困的窟窿越整越大。貧困戶王蘇鴿激動說:“對著哩,人家能,咱也能,誰愿意一直戴著貧窮的帽子過日子呀,讓別人也把咱看低了,咱也要把日子過的洋洋火火的的,畢竟娃娃也越來越大了,不能讓娃娃跟著我受苦”。
發展產業,治窮致富
扶貧不僅從思想上扶志,也要從能力上扶智,提高貧困戶“造血”能力。產業是發展的根基,是脫貧的主要依托,加強對貧困群眾的勞動技能技術培訓和指導,可以提高貧困群眾的勞動致富技能,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就能充分調動自主脫貧的積極性。貧困戶李喜娥家里地不少,但除了小麥和玉米,并沒有別的產業,一詢問得知,因為其他作物沒有種植經驗,種出來也擔心賣不出去,肯定會賠本,還不如不種。幫扶干部告訴她國家現在鼓勵農村群眾通過自己的勤勞雙手發家致富,對于種養殖產業都有相關政策支持,所以在自身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可以考慮種植一些蔬菜,至于種植技術和銷售方面的問題,有駐村工作隊幫忙,聯系相關技術人員進行產業培訓,完全不用擔心。這些話減少了她的顧慮,加上看到去年村里不少人種植秋葵收成還不錯,所以她打算今年也種植幾畝,村里每次舉行的產業培訓都很積極參加。她說:“看到村里那么多人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家也不想落后,現在國家政策這么好,咱得抓住,今年的秋葵種得好,肯定又能多掙一筆收入”。
好風憑借力,奮飛正當時。今天的花王,正在喜人的變化著,明天的花王,將會更加美好。
(《看咸陽》通訊員 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