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長武,惠風和暢、四野飄香,到處是一片豐收在望的喜人景像。
在陜甘交界處的涇河岸邊有一個叫司家河的小村莊,這個村子的西頭有十七戶人家世代與甘肅省寧縣長慶橋鎮的群眾花叉居住,屬于長武的邊遠地區。
快做中午飯了,李吉平老人在家門口接了一大桶清澈甘甜的自來水拎到了廚房里。他笑著說:“我們過去雖然家家院子里有井,但是水質較差,喝起比較苦澀。今年,縣水利局為我們接通了自來水,做的飯可香了!
在家門口接水的何彩云也高興地說:“如今水不缺了,我們這一帶好多人家都裝上了太陽能,可以在自己家洗熱水澡了!”
在離縣城二十多里的棗園鎮田惠村,李忠昌也接了一大盆水,幫助妻子準備午飯。他感慨地說:“過去我們棗園人的水源地就是對面的溝泉水,雖然自來水管引到了院子里,可是因為水量有限,我們只能在早上固定的時間內接到水,生活很不方便!自從2018年建了棗園供水站后,我們這里的人全天都有水用了。黨的好政策讓我們生活更幸福!”
據了解,與甘肅省靈臺縣獨店鎮花叉居住的四戶柳家河村的群眾,今年也用上了企盼已久的自來水,他們的喜悅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長武屬于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境內有883條支毛溝,歷史上十年九旱,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地區。農村飲水是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農村飲用水安全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事關鄉村振興,是重要的民生福祉。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為了讓大家吃上安全水、幸福水,五年來,長武水利人用責任和擔當,用汗水和堅守,跑遍了全縣的山山水水、溝溝峁峁。哪個村的水源不夠用?哪一段管網冬季供水不正常?哪一處供水設施老化失修嚴重?哪些群眾自來水還沒有入戶?這些問題,成為長武水利人不懈努力的方向。他們不忘初心、勇挑重擔,把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扛在肩頭,為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飲水安全保障。
小小一滴水,窺見大民生。據了解,長武近年來累計投資1.41億元,用于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建成了棗園塬區水源、北部塬區西干線兩處飲水工程,正在建設巨路塬區集中供水、北部塬區北干線供水工程。
完成了18處單村供水工程的新建和137處維修改造任務,對133個村供水管網進行了完善,埋設各類供水管道106.35千米,新增自來水入戶1260多戶,配套安裝水處理設備21臺,安裝各類水質消毒設備151臺,為全縣131處水塔下水管實施了保溫防凍措施,受益范圍涉及全縣8個鎮(街道)133個行政村18.82萬人,惠及貧困人口3.21萬人。
同時,對全縣脫貧攻堅飲水安全進行了全面核查認定,全縣安全飲水達標率100%,自來水普及率達99.8%。打通了農村飲水安全最后一公里。
正是這每一處供水設施,每一段輸水管網,每一家嘩嘩流淌的自來水,滋潤了長武群眾的心田。
(《看咸陽》通訊員 白曙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