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看咸陽》訊:農歷臘月十九清晨,天剛蒙蒙亮,旬邑縣鄭家鎮鄭家村王芳玲夫婦家已經是熱氣騰騰了,幾十籠香噴噴的旬邑御面已經出鍋,濃濃的年味籠罩著整個農家小院。
非物質文化遺產
王芳玲夫婦在縣城經營御面加工已經很多年了,這幾天是他們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因為馬上要過春節,御面的需求量比平時多很多,他們必須趕天亮前把新鮮的御面做成,然后送給各經銷商和飯店,保證口感和品質。
旬邑御面
旬邑御面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相傳唐代大將軍尉遲敬德在本縣職田鎮代職墾田期間,從上百種食品中挑選出一種地方風味面食,獻給唐太宗李世民品嘗,被欽定為御膳房專用食品而得名。
旬邑御面細膩如玉、光筋柔軟、清涼爽口、消暑開胃、余味悠長,“御面得味遠如燕窩”之境。它的加工分為洗御面、濾御面、煉御面、蒸御面、切御面五道工序。
制作旬邑御面必須選擇生長期長的本地上乘小麥面粉適量,用冷水拌勻,和成較硬的小面團,揉至面團表面光滑,將面團放進盛有冷水的盆中反復揉洗,直至淀粉筋洗凈為止,拿出面筋。再將洗出的面水過籮,置干凈涼爽處過夜沉淀。第二天,濾掉上面的清水,將沉淀的粉漿用小火在鍋中提煉成軟硬適中的面團,取出置于案板。
面團趁熱揉成長一尺左右,二寸寬,半寸厚的長條,放入籠內滾上一小時后出鍋。晾冷后,用鋒利的菜刀斜刀切成極薄的御面片,佐以蒜泥、辣根油、陳醋、精鹽、香油即可食用。
近年來,隨著縣城經濟的快速增長,旅游事業蓬勃發展,旬邑御面不只是舊時的宮廷貢品,更是農村紅白喜事、逢年過節、款待朋友的必備品,它已成為旬邑飲食文化中的品牌產品,自成體系,形成產業。僅縣城從事御面加工的商戶就有10多戶,除供應當地市場外,有的裝成精品禮盒,成為走親訪友的絕佳禮品還批量銷售周邊縣區,甚至省內外,有的與西安咸陽的酒店和飯莊建立了長期的供應關系,基本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
旬邑御面已列入咸陽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旬邑融媒)
(責任編輯:黃莎 審核簽發:妙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