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咸陽》訊:臨近春節,在“剪花娘子”庫淑蘭的故鄉,旬邑縣太村鎮富村的剪紙傳習所里,村民們利用農閑時間學習剪紙手藝,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兔子和喜慶吉祥的福字在他們的手中靈動呈現。
2011年,以庫淑蘭剪紙作品為代表的旬邑彩貼剪紙被列入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8年,旬邑彩貼剪紙入選國家第一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庫淑蘭和旬邑彩貼剪紙,已經成為了咸陽旬邑文化的靚麗名片。72歲的連芳霞是庫淑蘭的弟子,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旬邑彩貼剪紙的市級傳承人。她告訴記者,彩貼剪紙要經過剪、貼、襯三個工序,工藝復雜,難點在于創作。自2014年起,連芳霞開始在中小學和傳習所進行授課,跟她學習彩貼剪紙的傳承弟子已經有11人,通過弟子代代相傳,現在已經發展到了第五代。
50歲的馬海霞是富村剪紙傳習所的負責人,從小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下喜愛上了剪紙。1994年,21歲的馬海霞嫁到了富村,跟鄰居庫淑蘭學習彩貼剪紙,后來又拜連芳霞為師。自2000年起,經過縣文化館多次培訓,馬海霞的彩貼剪紙技藝越來越成熟,漸漸地能創作出自己風格的創意作品。2019年,她被命名為旬邑彩貼剪紙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始帶動附近的貧困戶、殘疾人和農村留守婦女學習剪紙。她告訴記者,每次利用農閑時間,一兩個月培訓一次,現在已經帶動附近幾個村80多人。
在傳習所里,兩位年輕小伙子格外引人注目。半年前,28歲的孫云剛在一次參觀過程中偶然看到了庫淑蘭的作品,從此迷戀上了彩貼剪紙,為此,他來到傳習所專門拜馬海霞為師,進行專業學習。而坐在他一旁、比較靦腆的秦樂,只有19歲,是一名在校大學生。他告訴記者,他學習剪紙一年多,已經會制作大幅彩貼剪紙了。他感覺身邊學習這種傳統文化的年輕人太少,很想把這門技藝好好學習,傳承下去。
馬海霞說,他們傳習所多次參加全國各種交流展出,2019年9月,她的作品在一帶一路“中美日國際剪紙交流展暨非遺剪紙展演”中獲得銀獎,不少學員的作品獲得市縣多類獎項。旬邑縣文化館館長董天喜告訴記者,傳習所的主要作用是讓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能更好地傳承非遺技藝。從2019年開始,旬邑縣組建命名非遺傳習所四批29個,命名公布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71人,在18個中小學開設非遺課堂和傳習班,平均每年有上萬人次通過傳習所、非遺課堂等途徑學習非遺技藝,傳承非遺文化。
(咸陽廣電全媒體記者 冉莉 報道)
(責任編輯:高敏 審核簽發: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