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普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專門組織的一次性全面調查。當前,我國統計系統開展人口普查、農業普查和經濟普查共三大普查,簡稱人普、農普、經普,此文合稱“三普”,均為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呈國家統計普查體系三足鼎立之勢。“三普”互為關聯、親如兄弟,充分發揮信息、咨詢、監督三大統計職能,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統計支撐和保障。
剛剛過去的11月,有兩條信息在統計人朋友圈迅速傳播,并引起全社會極大關注。一是11月8日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二是11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就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通知》指出,國務院決定于2020年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普查對象是普查標準時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自然人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不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員。普查主要調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內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證號碼、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普查標準時點是2020年11月1日零時。
新中國建立70年以來,我們經歷了站起來、富起來轉向強起來的艱難歷程,其中不乏普查身影。70年來,國家已開展20次(含“七人普”)大型普查。除14次三大普查外,還有2001年之前開展的3次工業普查、2次基本單位普查、1次三產普查。發生年次如下表(表內數字均表示“年”):
從普查頻次及特點看,“三普”兄弟,人普居首、經普居次、農普居三。人是生產力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最終取決于人的精神力量和整體素質,人普堅持以人為本,難點在于人口的流動性很大,普查員入戶常吃閉門羹;改革開放40年,國家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三次產業協調發展,二三產業尤其新興產業發展快、變化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步提升,2018年全國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93%,絕對處于經濟主導地位,為了準確把脈經濟發展,每5年進行一次經濟普查,也是當前調查頻次最高的一項普查;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把農業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進而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統計普查,以人為本。摸清底冊,共創未來。在國家“三普”外,部分行業和部門也開展如文物普查、水利普查、污染源普查等,在全國形成一個縱橫交錯、涵蓋全面、更為完善的普查網絡,進一步闡釋用數據說話、為發展服務的統計真諦。
咸陽市區南大門有一標志性巨型銅雕:淳化大鼎,其狀三足鼎立,氣勢不凡,原物高122厘米、重226千克,為西周青銅器,出土于咸陽市淳化縣,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為已知西周銅鼎中最大最重的圓鼎,大名鼎鼎,實屬國寶,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歷史傳承,我們統計人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數出有據,一言九鼎,擲地有聲。
據了解,在全國、全省、全市統計系統中歷經“三普”錘煉的同仁不在少數,有的儼然已成為普查專家,說起普查來頭頭是道、如數家珍。無怨無悔獻青春,三大普查統計心。進入新時代,在國務院普查辦堅強領導下,全國統計人、普查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凝心聚力、齊心協力,一定能克服和戰勝種種困難,為黨、國家和人民上交一份滿意的人普答卷,為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獻禮,這是統計普查人的初心和夢想、使命和擔當。
(作者:李宏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統計局)
(來源:中國信息報)